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5月多跌市

魚缸前輩常說:「五窮六絕七翻身」,西方都有句「 Sell in May and go away」,究竟係咪真?過去 10年,港股 5月六次見紅,最多跌 6.4%,數據上似乎相當不利。況且目前港股更受三大負面因素圍攻:國企首季業績「瓜多過菜」,盈警鐘聲響不停;歐洲經濟陷於衰退,本季大批歐債到期,形勢岌岌可危;強勢股如中移動( 941)、騰訊( 700)及濠賭股均疲態盡現,獨力難支。今期「投資導航」剖析上述三大因素,助你避開五窮月。







統計過去 10年港股 5 7月的表現, 5月的確「幾窮」, 10年內有 6年是跌市,跌幅介乎 0.15% 6.4%。相比之下, 6 7月過去 10年分別有 7次和 8次屬升市,表現理想得多。

去年四個月瀉 30%


雖則 5月跌市多,但通常都不是跌得最甘的月份,反之 2003年和 2009年, 5月卻成為全年升幅最犀利的月份,升幅達 8.8% 17.1%,其中 03 4月港股飽受沙士困擾跌至 8409點, 5月即展開升浪到年尾。

暴風雨前特別平靜,大市已經橫行上落數個月,散戶感覺迷惘之際,跌市恐怕極速殺到,情況與去年十分相似。 2011 1 5月大市徘徊 22000 24500水平,波幅為 2500點,今年 2月至 4月,港股亦限於 20000 22000點上落,波幅 2000點內。不過去年踏入第二季尾,港股在企業盈利放緩及歐債危機下,四個月內暴跌超過 7000點或 30%。今年上述兩項不利因素加劇,散戶入市更要留神。


五窮六絕七翻身
2012年04月30日
  今天是四月的最後一天,明天開始踏入五月了。

  中國傳說中有所謂「五窮六絕」的現象,外國人也有「Sell in May and Go Away」。因為其中的一些說法是,公司大多數在三四月公佈業績,在好消息加上除淨之後,投資者就可能會沽貨;而五六月也是大型公開考試的日子,很多行業也會踏入淡季。到底「五窮六絕」對於港股來說,是真還是假的呢?

  估估吓當然唔知答案,最好就是看看歷史的數據。

  五窮六絕只是一半機會

  附表是恒生指數在過去二十年之內,五月份的升跌走勢;在1992年到2011年的恒指走勢中,20次的五月份內有10次上升,10次下跌。由於五月是很多藍籌派息除淨的日子,若恒指除淨後還有10次的上升,就可見五月下跌的比率只是50%,並不比正常的為高;至於六月的恒指數據也是差不多,20次內有11次上升,9次下跌,「六絕」的情況也沒有顯示出來。

  所以會否出現「五窮六絕」,不能單憑看一看月份,而是要客觀地分析市場的情況。目前五月看到的壞消息較多,包括西班牙剛被長期主權信貸評級至BBB+;法國大選在5月6日第二輪投票,如果薩爾科齊落選的話,對股市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希臘大選又剛好是5月6日;荷蘭又傳Downgrade,若歐洲AAA國只餘下三個,將影響EFSF的評級……所以五月份還是略為保守較好。

  假若不幸地港股發生了「五窮六絕」的情況,可否博一博「七翻身」而買入呢?在過去二十年之中,這種情況發生了五次,分別是1998年、2001年、2002年、2008年及2011年,這五年的五月和六月恒指都是下跌的,而在該年的七月份,就只有2008年和2011年是上升,其餘三年都是繼續下跌。所以若你看見五月和六月下跌就買入的話,對不起,在五次中有三次是會害你在七月輸錢。

  年份 四月底 五月底 升跌
  恒指 恒指 幅度
  1992 5,370 6,080 13.2%
  1993 6,831 7,372 7.9%
  1994 8,966 9,554 6.6%
  1995 8,361 9,407 12.5%
  1996 10,965 11,265 2.7%
  1997 12,903 14,758 14.4%
  1998 10,384 8,935 -14.0%
  1999 13,333 12,147 -8.9%
  2000 15,519 14,714 -5.2%
  2001 13,386 13,174 -1.6%
  2002 11,498 11,302 -1.7%
  2003 8,717 9,487 8.8%
  2004 11,943 12,198 2.1%
  2005 13,909 13,867 -0.3%
  2006 16,661 15,858 -4.8%
  2007 20,319 20,634 1.6%
  2008 25,755 24,533 -4.7%
  2009 15,521 18,171 17.1%
  2010 21,109 19,765 -6.4%
  2011 23,720 23,684 -0.2%

  在過去二十年的歷史中,有10次恒指在五月份上升,10次下跌。
  註:此文章之內容,只提供給零售證券投資者作參考之用,所載的見解、分析、預測、推斷和預期,只是根據可靠資料而作出的研究觀點,只反映作者本人對投資市場的個人意見。
  林一鳴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