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李順威 : 技術分析的分析


1月9日歐元造軟(歐洲央行可能減息,意西準備拍賣債券),日元向下(Fitch可能調低日本評級),美股相對窄幅。

我在涉獵投資之初和很多投資者一樣,鍾情於技術分析,那時電腦和財經資訊都不發達,財經報章的圖表也不多,我每天都要用筆記下高低收市價,然後用界尺劃圖表,每條"巴"(bar)都是一筆一筆劃下去的,試想每次更新一頁劃滿的圖表是多麼麻煩費時的。現在可是兩個世界了,技術分析已是十分普遍,很多圖表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又或有軟件專門繪畫圖表,又可配以不同的技術指標。

在研究技術分析之初,我是碰巧地先讀Edwards and McGee的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Market Trends,一段時間之後才知道這是經典,那時側重的其實是趨勢線,走勢通道和技術型態,技術指標只有平均線、強弱指數、OBV(On Balance Volume)等幾個,稍後才有日本陰陽燭、隨機指數、Rate of Change、Bollinger Bands、William %R、Fibonacci、Gann角度、DMI、波浪理論等觀念傳入。

到了現在,Edwards and McGee的觀念仍然歷久常新地被普遍採用,但技術指標卻如雨後春筍多得不得了,打開彭博的技術分析,見到的技術指標便已超過60種。以下的分析工具,你用過多少呢? ATM、DeMark、Erlanger、Kase StatWare、Auto Regression Bands、Average True Range、Chailin Oscillator、Commodity Channel 、McGinley Dynamic、MLR R-Squared、Trendstall...我現在對技術分析的看法是既要貪新也不要忘舊,技術分析的基本原理不離找尋供求平衡變易點,升跌動力和趨勢的改換和以回歸平均數為基礎的超買超賣。

了解技術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必需的,否則在運用技術分析時只會變成工具的奴隸,變成只會說升破甚麼位是利好,跌破甚麼位是利淡,不然便是甚麼指標有甚麼讀數,例如RSI超過甚麼是超買,低於甚麼是超賣。知識是由累積而來,所以了解過去,明白過去的優劣很是重要; 然技術分析的特點是太多人看和用的東西不管用---那麼多人看著同樣的買賣訊號和價位,只會容易產生偷步、假突破的情況,但太少人看和用的東西也不能用,因為它沒有影響力。

說到這裡,我的意思很清楚: 技術分析有其自身的價值--即分析市場走勢,也有作為影響市場走勢的價值--技術分析因其普及性已成為市場的一部份,而不是獨立於市場之外的客觀分析工具。換句話說,技術分析一方面分析市場,另一方面也影響市場,更會特意被利用來影響市場。因此在選擇運用解讀技術指標時必需考慮其讀者及使用者是誰的問題,而不要將任何技術分析視作神奇預測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