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葉峻榳 醫師 : 便祕多尿、腎衰恐與糖尿病有關!防併發症要注意4件事

【早安健康/葉峻榳(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糖尿病所引起的慢性併發症相當的多,從腦部血管神經問題,眼底病變,心血管疾病,腸胃道失能,腎衰竭,泌尿系統問題到周邊血管疾患,從頭到腳幾乎是全面性的崩壞!不過,我們可以就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三方面來切入介紹。 

 

1. 大血管病變包括了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跟血壓異常。 

 

(1) 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人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較正常人為高,如果合併有蛋白尿、視網膜病變和自主神經病變,則風險更高 ; 積極控制多項風險因子,包括吸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與蛋白尿等,可降低風險。 

若懷疑有中風,牢記「FAST」口訣,把握「搶救的黃金3小時」 

-F 代表 Face (臉部):請病患露齒微笑,若表情不對稱,即可能是腦中風症狀。 
-A 代表 Arm (手臂):請病患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若有即可能是腦中風症狀。 
-S 代表 Speak (說話):請病患說一句簡單的話,若出現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現象,即可能是腦中風症狀。 
-T 代表 Time (時間):Time is brain!懷疑病患有中風症狀後,要記下發病時間,迅速將病患送往醫院。 

(2) 冠狀動脈疾病:心血管併發症不見得是單純因為高血糖,許多相關風險因子也有關係,包括血脂異常、高血壓、 吸菸、與蛋白尿等。所有糖尿病人,每年至少針對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因 子,進行 1 次評估!若有典型或非典型心血管併發症的症狀,或靜態心電圖有異常的病人,建議進行進一步的心臟檢查。 

(3) 周邊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疾病早期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可能的典型症狀是間歇性跛行。年齡超過 50 歲以上的糖尿病人,和未超過 50 歲的糖尿病人且合併其它周邊動脈疾病的風險因子 (例如 : 吸菸、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史超過 10 年),可考慮接受足部脈搏的評估跟篩檢。患有周邊血管疾病的糖尿病人,一定要戒菸、規則的運動、控制三高,而且要每日評估足部狀況。 

(4) 血壓異常:早上起床後,上完廁所,坐在床邊量血壓,所得到的血壓數值會比較客觀! 高血壓除了按時吃血壓藥,也需要謹慎攝食鹽分,可參考美國最新飲食指南 2015-2020,腎功能不佳患者還要額外注意水分攝取量。低血壓可能導因於自主神經失能或藥物所致,加上目前血壓控制標準因人而異,若對血壓控制有疑問,需尋求專業醫療人員諮詢! 

2. 小血管病變,以眼睛視網膜病變跟腎病變為主。


 

(1) 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糖尿病病人,不論第 1 型或是第 2 型,都需接受眼底檢查跟視力評估!第 1 型糖尿病人,發病 5 年內,建議做第 1 次的視網膜檢查 ; 而第 2 型糖尿病人,建議在新診斷糖尿病時,就馬上做第 1 次的視網膜檢查,之後至少 1 年做 1 次視網膜檢查 ; 懷孕的糖尿病人,從懷孕起建議每 3 個月檢查 1 次,直到產後 1 年為止。 

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重要就是控制好血糖及血壓 ; 嚴重的視網膜病變,則需考慮雷射治療或手術 。 

(2) 腎病變:台灣是洗腎大國,腎衰竭也跟糖尿病密不可分。針對腎臟病變,得病 5 年(含)以上之第 1 型糖尿病人及所有第 2 型糖尿病人,建議每年都做篩檢,檢測尿蛋白跟腎功能狀況。積極治療高血壓跟高血糖可減少或延緩腎病變的發生。無蛋白尿的病人,血壓維持在 140/90 mmHg 以下 ; 有蛋白尿的病人,維持在 130/80 mmHg 以下。 

3. 神經病變可分成自主神經病變、感覺神經病變、運動神經病變。 

 

(1) 自主神經病變:自主神經對於心臟、腸胃道、泌尿道跟皮膚皆有影響。在心臟會導致心跳異常跟低血壓,腸胃道會出現胃癱、便秘、腹瀉等症狀,泌尿道則可能有陽萎跟膀胱排尿異常等。根據不同的情況,都需要專業醫療人員評估並介入治療。 

(2) 感覺&運動神經病變:神經病變的篩檢,包括跟腱反射、單股纖維10g壓力之壓覺,頻率128-Hz 音叉測定足趾背部之震動感,針刺試驗,和生物振動感覺測定。第 1 型糖尿病人於進入青春期後或罹病 5 年後,建議開始篩檢周邊神經病變;第 2 型糖尿病人建議於新診斷時就開始篩檢,之後建議每年接受 1 次周邊神經病變的篩檢。 

目前並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來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建議首先要做好血糖的控制,如果症狀嚴重,需尋求醫療人員進行治療評估。 

結論: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跟全身每個器官都有關係!平時在家要 均衡飲食,按時用藥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定期回診追蹤;最重要就是切勿聽信沒有醫學根據的偏方,有任何問題請先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 

 

參考資料: 
1. 內分泌科教科書 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3th edition. Chapter 33: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2. 2015台灣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飯後散步10分鐘 血糖降12

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十分重要,新西蘭有大學研究發現,飯後立即散步比其他任何時段散步,血糖下降水平更顯著。只要飯後散步短短十分鐘,已比其他時段散步卅分鐘,餐後血糖的平均水平下降一成二。研究人員更建議進食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麵包或意粉後,應飯後散步。

效果勝其他時段行半句鐘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安排四十一名二型糖尿病患者參與為期兩周的測試,患者佩戴測量器計算身體活動及血糖。他們按規定先每日步行三十分鐘,之後的測試中,在每次餐後步行十分鐘。結果發現,餐後五分鐘內出發散步,只需步行十分鐘,血糖水平下降一成二,效果更勝在其他時間步行卅分鐘。

研究學者認為,餐後散步不但有助降低血糖,更可使患者減少依賴胰島素注射。餐後散步更有助維持健康體重,建議糖尿病患者每日進食主餐後,抽十分鐘到外面散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61025/00176_076.html


日本名醫的糖尿病自癒法:5方法這樣吃就會好!

【早安健康/孫于琛】對於罹患糖尿病的人來說,食物的選擇不但要多費心思,計算卡路里及醣分,還得依賴藥物和胰島素。在日本,有一位罹患糖尿病的醫生,靠著食物療法,控制醣類攝取,不用藥物治療,降低藥物對血管的傷害,顛覆醫學界對糖尿病的看法。


《「糖質オフ!」健康法 主食を抜けば生活習慣病は防げる!》(暫譯:排除醣類的健康法)作者江部康二,自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後,以漢方、針灸醫學作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京都高雄醫院擔任理事長,從事食療臨床研究。

他在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後,便開始研究對抗糖尿病的治療方式。藉由他研發出來的「限制醣類飲食療法」,成功克服糖尿病後,將自己的經驗結集成書,由於江部康二是藉由改變日常習慣,來治癒糖尿病,與一般醫界作法大不相同,在日本造成廣大迴響。

江部康二認為,生病的元兇來自於米飯、麵包等醣類,因此,比起在飲食上計較卡路里,倒不如做好以下幾個規範:

1. 控制澱粉比控制脂肪容易瘦

其實比起吃飯(1碗以150克約250大卡計),吃牛腰肉排(200克約1,000大卡)的減肥法較好,雖然聽來覺得彆扭,但是,「與其限制脂肪不如限制醣類」的概念,已經被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美國醫生會期刊JAMA等承認。

2. 蛋白質與脂肪充分吃不用怕

我們每天吃的正餐當中,約有60%是主食,但在控制醣類的新比例中,必須盡量減少醣類的比重,取而代之的是,多從蛋白質或脂肪獲取熱量。江部康二推薦多吃魚、貝、肉類,此外,大豆類製品也是獲取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之一,脂肪類則建議從起司、橄欖油獲得。

3. 避免含有澱粉與甜味的食物

含有大量澱粉,如小麥製品麵包、麵類、蕎麥麵、米飯等要忌口,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芋頭、地瓜、馬鈴薯的菜餚都該盡量避免,而含有甜味的食品多含有高濃度果糖,或砂糖,尤其像拔絲地瓜,既是高甜度又高澱粉的食物千萬不可以碰。

4.飲料、牛奶NG

可樂、果汁飲料平均含有10%的砂糖或果糖,也就是500毫升的寶特瓶飲料中含有50克的糖分,相當於10顆方糖。
因此每喝一瓶瓶裝飲料,等於吃了10顆方糖。牛奶雖然被視為健康飲品,但因牛奶中有高含量乳糖,對糖尿病患者而言並不是理想的飲品。

5. 多食用蔬菜、海藻、香菇

蔬菜整體而言糖份都不多,像是甘藍、白菜、菠菜、油菜等,吃再多也沒問題。但南瓜、蓮藕、胡蘿蔔、百合鱗莖與蠶豆等包含較多的糖份,還是避免食用較佳。而像海藻、香菇都是糖分、卡路里極低的食物,很適合配合減少主食時多食用。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6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