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 中大大腸癌無創檢測減風險

  圖:中大校長沈祖堯(中)領軍的團隊,憑「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防治研究」項目,獲頒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大公報記者劉家莉攝
  大腸癌為本港最常見癌症,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領軍的團隊,日前憑「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防治研究」項目,獲頒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團隊首次揭示多種大腸癌無創診斷標誌物,研發了大腸癌無創診斷,日後病人可憑血液或大便及早檢測大腸癌,準確度較大便隱血測試高,亦可避免接受入侵性大腸鏡檢查,潛在穿腸和流血的風險。/大公報記者 劉家莉
  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
  上述項目獲頒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沈祖堯昨日聯同研究人員,包括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于君、外科學系教授吳兆文等召開記者會。研究項目主要針對大腸癌的發病情況、分子發病機制及無創診斷等進行系統性研究。經歷15年,該項研究終取得突破性成果,包括發現大腸癌高發病率和高危因素、首次破解華人大腸癌基因組突變圖譜、發現新的融合基因及高頻突變基因,更發現多種可用於大腸癌無創診斷的標誌物等。
  大腸癌發病更持續上升,平均每年逾4000宗新症。現時主要先靠大便隱血檢測大腸癌,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指出,以往市民要透過大便隱血測試,評估有否出現大腸癌前期病,但當發現大便隱血時,癌症已到較晚期階段,加上大便隱血測試準確率非百分百,團隊矢志研發能測出早期大腸癌的方法,中大過去的研究發現八、九種標誌物,以致單憑血液便可診斷出有否出現癌症前期病變,準確度較大便隱血檢查的20%為高。
  沈祖堯解釋,腸道會釋放細胞進入血液和糞便中,因此透過檢測血液和大便中是否有特定的大腸癌細胞標誌物,就可無創地診斷病人是否患大腸癌,甚至能檢測到還未出現病變的瘜肉,有助更早期發現和治愈大腸癌和瘜肉。另由於大腸鏡檢查有一定風險,有0.1%穿腸風險,年齡較大的老人因腸較薄也不適合做腸鏡。
  技術可望今年內推出
  有關技術有待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可望最快今年內推出。同時,團隊最近在老鼠實驗發現,有八個抑制癌症細胞生長的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可望開發抑癌治愈新方向。
http://www.takungpao.com.hk/finance/text/2017/0117/54288.html


掌握「四徵兆」與「三不二要」,結腸癌跟你說拜拜


隨著飲食習慣改變,我們的消化器官負擔加重,胃癌、大腸癌、直腸癌成為新聞上時聞的名詞,而結腸癌也是其中之一。它以四十到五十歲為好發族群,65%的結腸癌患者是在45歲之後發作。而結腸癌的初期症狀息肉,又總是不動聲色叫人難以察覺,怎麼早期發現實在讓人頭痛。
    但根據健康網站《Medical Daily》報導,只要注意以下幾個徵兆與因素,能將結腸癌發作的機率,降至極低!


消化系統位置說明,你知道結腸在哪裡嗎?

四徵兆

1.如廁出血
可以從血量多寡、血液顏色與排血狀態,初步判斷其病狀的嚴重程度
2.持續腹痛
當出現此症狀時,代表著消化器官在求救,為了你的腸胃著想,及早反應吧
3.不正常的疲勞與體重變輕
體重異常變輕永遠是腸胃疾病的一大徵兆──它代表著腸胃的吸收功能可能出問題了。
4.如廁習慣改變
一天如廁的「次數」與「成果」是否異於過去呢?「成果」的「長相」與「狀態」有什麼異常嗎?又會不會有怎麼上都上不乾淨的感覺呢?

三不二要

並且根據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recommends與美國腸胃科醫學權威馬約診所(Mayo Clinic)指出結腸癌好發族群的幾項特質,如垃圾食物、抽菸,都有可能是罹癌的一大兇手。所以掌握這「三不二要」:「不」吃垃圾食物、「不」抽菸、「不」酗酒、「要」控制體重、「要」運動,結腸癌侵犯我們的機率,自然降得低又低!
掌握「四徵兆」與「三不二要」,自然活得更健康!(註:圖中撫處非結腸位置)
原文出自 Medical Daily
封面圖片出自於 Shutterstock
http://healthylives.tw/article/3088?uid=76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