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轉貼文章 ~ 四大黃斑部病變 最棘手的視力癌症

作者/滕淑芬 攝影/關立衡 發表日期/2017/01/18  


     51歲的陳先生,是名設計師,畫設計圖時必須聚精會神,眼睛就是他賴以維生的工具。最近他常覺得線畫不直,右眼看到的直線都變扭曲,視線模糊,不只影響工作,情緒也很焦慮。到醫院檢查,醫師以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發現他的右眼視網膜黃斑部出血,水腫嚴重,視力只剩0.3。

成人第二大失明主因


     陳先生43歲就有糖尿病,但他不以為意,生活作息依舊不正常,只要趕圖,就待在工作室熬夜工作,很少運動;也因生活苦悶,常以美食紓壓,血糖高高低低,導致眼睛快速惡化,成為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是成人失明的主因之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眼科主任方怡謨說,血管若長期泡在高血糖中,會造成視網膜微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出現腫大、滲漏、出血等症狀,嚴重危害視力
     此外,當視網膜微血管因出血缺氧時,眼睛基於自我保護,會長出新生血管,但這個新生血管,「就像大雨路崩後粗製濫造的便橋」,脆弱又不穩定,常常塌陷,視力也會加劇惡化。
     陳先生經過方怡謨以眼內注射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後,並轉介新陳代謝科,積極控制血糖和飲食,眼睛視線扭曲的症狀已明顯改善。
     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心,僅有一元硬幣的1/16大,卻是視覺最敏銳的部位,主宰中心視力,具有辨別物體清晰度及顏色的功能。
     可以說,眼睛九成視力都靠黃斑部,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黃斑部也是眼科醫師眼中「最瞎」和「最難搞」的病變,最容易導致失明,也是最棘手的眼疾。
     「黃斑部病變過去被視為眼睛癌症,幾乎無法治癒,是成人第二大失明主因,」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林仲說。
     他指出,黃斑部病變是視力的隱形殺手,可分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以及俗稱「眼中風」的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黃斑部水腫等。
     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吸菸、老化,以及紫外線過度曝曬等
     由於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已是國人的第五大死因,國內約有227萬人有糖尿病,估計其中20%~40%可能引發視網膜病變,潛在患者達45~90萬人。
     人數第二多的則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估計65歲以上長者,每十人有一人罹患,人數約24萬人。

新療法:抗血管新生抑制劑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主要差異是,老年性病變出現類似「違章建築」的新生血管,是長在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但一樣會反覆出血、水腫,破壞黃斑部的感光細胞,造成視力急速退化。
     也有些患者不一定會產生脈絡膜新生血管,這種稱之為「乾性」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對視力影響較小,惡化速度較慢,但是目前沒有很好的藥,只能夠定期檢查,也有惡化為「濕性」的可能。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年紀、遺傳、女性、吸菸、心血管疾病和過度的紫外線照射等。
     「早年眼科醫師對視網膜病變幾乎束手無策,因為藥物治療效果有限,而傳統的雷射治療也要視病灶位置才能施打,」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說,病灶位置如果是在視網膜中央就不能雷射,「燒了,就會玉石俱焚。」
     直到2006年,醫界將治療大腸癌的生物製劑「抗新生血管生長因子」,用於治療黃斑部病變,發現療效不錯,才讓「眼睛癌變」出現曙光。
     鄭成國有位治療八年的病患張先生,經歷各種新、舊療法,心情隨著視力高低起起伏伏。
     現年70歲的張先生,年輕的時候擁有1.2的好眼力,擔任上市公司主管多年,每天看著電腦工作至少15小時,對視力很有自信的他,除了老花,沒有其他的眼疾。
     10年前(2007年),張先生一如往常地在電腦前工作,突然左眼視力模糊看不清楚,只能看到微弱的光線,他原以為是沒有睡好、太疲勞,但點了眼藥水也沒改善。很有警覺的張先生,到眼科檢查,竟發現他的左眼視力從1.2瞬間降至0.03,一夕之間近乎失明,猶如晴天霹靂!後來確診為罹患「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
     鄭成國解釋,脈絡膜位於黃斑部下層,是比較難醫治的位置,如果這裡有新生血管,產生息肉瘤或血管瘤,容易造成出血、滲漏及水腫;尤其血管瘤的範圍若較大,一旦破裂就可能失明,就像有個未爆彈在眼底,隨時都會爆炸。
     鄭成國說,估計國內65歲以上長者,罹患「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機率約1.9%,其中有一半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台灣患者高出西方國家四倍,而且罹病年紀平均68歲,比一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年輕7歲。
     張先生沒有近視,也沒有糖尿病史,很可能是因用眼過度加上老化才引發。
     張先生形容,病發後,開車好像用一隻眼在開,停車常停不進格子,夾東西也常夾不到,原本公司計畫派他到新加坡去負責新事業,因為眼疾,他提早於61歲退休。
     當時鄭成國先以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加上光動力療法控制,治療七年後產生抗藥性;2014年開始改用眼內注射的「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至今沒有復發,張先生視力恢復到0.8,讓他再度讚嘆「what a wonderful world」。

三高、心血管患者,眼中風高危險群


     鄭成國表示,目前的「新型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需每三個月內,每月連續注射,之後每月回診追蹤。若出現視力下降或黃斑部中心厚度增加或出現滲漏現象,就要再次注射,黃斑部疾病目前雖然不能痊癒,但已經可以控制。
     鄭成國提醒,臨床上很多病人拖了很久才來,不要以為視力模糊是老化自然現象,還是要及早就醫。
     黃斑部四大病變,最後一個可能導致眼睛瞬間失明的就是眼中風。
     眼中風的發病原理和腦中風類似,只要視神經、視網膜動脈或視網膜靜脈發生阻塞或出血,侵犯到黃斑部,就會造成視野瞬間模糊,甚至喪失視力。
     臨床上常有患者眼睛爆血絲卻不以為意。鄭成國指出,眼中風患者視力回復的程度與介入治療的快慢時間息息相關,不可輕忽。
     臨床上,高達2/3的眼中風患者同時有高血壓,1/3有高血脂,將近1/6有糖尿病;眼中風好發於50歲以上,有三高和心血管疾病的都是高危險群。
     目前四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都可使用眼內注射的「抗新生血管因子」,以往健保僅給付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自2016年11月起,又加入其他三種適應症,讓過去被視為「眼癌」的黃斑部疾病,多了一種治療選擇,也讓患者能重新擁有一個新「視」界。

【三招預防黃斑部病變】


     第一招:降低風險。積極控制血糖、血壓,飲食清淡,配合運動
     第二招:自我檢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常以單眼注視家中窗框或地上磁磚,覺得直線變扭曲、出現黑影,視力模糊,就要儘快就醫。
     第三招:定期做眼底檢查。有糖尿病者,每三個月一次;無糖尿病者,每年一次。


【視網膜病變其他警訊】


● 警訊1:眼前有趕不走的蚊子-飛蚊症


     眼睛看東西時,光線會穿過玻璃體投射在視網膜上,以相機來理解,玻璃體就是相機鏡頭後方的中空構造,九成九是水分,其餘是膠原蛋白和玻尿酸。
     正常玻璃體為透明膠質,當年紀漸長,玻璃體隨之退化,膠質就會產生不規則的凝結物,當光線透過時就會感覺有陰影投射在視網膜上,很像點點飛蚊在眼前飛來飛去。
     除了飛蚊,也有人覺得像是看到煙、蜘蛛網、魚網或變形蟲等。
     台大眼科主治醫師楊長豪說,飛蚊症有九成是無礙的,飛蚊若只出現一、兩隻,而且經過醫師做過視網膜檢查,沒有異常,就不需要治療。但如果飛蚊症突然加重或合併閃光時,就可能是視網膜產生裂痕或剝離的前兆,必須儘速就醫。

警訊2:眼前有閃光,黑點大量增加-視網膜剝離


     當玻璃體老化到一個程度後,會形成一個大空泡,導致視網膜與玻璃體分開,出現裂孔,就是視網膜剝離。老化、高度近視、眼睛過勞都是病因。
     楊長豪解釋,視網膜剝離的症狀不一而足,有些病人會看到閃光,這是因為玻璃體對視網膜有不正常的拉扯;也有人覺得黑點突然大量增加,這是玻璃體在視網膜拉出破洞。
     甚至可能因玻璃體拉扯,撕裂一條視網膜血管引起出血所致;也有人覺得視野出現缺損,像是被舞台的布幔蓋住,這是因為液化的玻璃體經由視網膜上的裂孔,流到視網膜下方,引起視網膜剝離。若影響到黃斑部,看東西會扭曲變形,視力也會急轉直下。
     楊長豪提醒,視網膜剝離發生時要把握治療的黃金七天期,若眼睛感覺看到閃光、有黑點大量增加、視野缺陷症狀,務必及早就醫。

香港眼科醫學院前院長周伯展醫生 視覺扭曲關黃斑前膜事 護眼記得B+B同4X20 - 鄭丹瑞《健康旦》周伯展 Part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