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主要症狀是動作機能障礙,症狀包括手抖、肌肉僵硬、動作緩慢等,過去總被認為是腦部神經退化疾病,但近年有愈來愈多國內外研究顯示,腸道細菌可能與巴金森氏症有關。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在「細胞」發表最新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或成變化,可能導致實驗小鼠的運動機能惡化,而運動機能惡化是巴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此外,75%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有腸胃問題,最常見的症狀是便秘。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近幾年全球對巴金森氏症的研究,都與α-突觸核蛋白沉積有關,研究顯示,腸道菌種生長,可能造成α-突觸核蛋白增加、累積,進而導致巴金森氏症。
吳瑞美指出,突觸核蛋白過度沉積,會造成神經細胞死亡,進而導致巴金森氏症,而腸道菌種可能影響α-突觸核蛋白沉積;而台大長期追蹤健保大數據庫資料,也發現便秘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比率較高,飲食習慣則影響腸道菌種生長,因此推斷巴金森氏症可能與腸道菌種、飲食、便秘都有關連。
根據統計,65歲以上,平均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吳瑞美說,國內罹患巴金森氏症者約4至5萬名,40到50歲前發病占10%,多與基因變異遺傳有關,且家族二等親中,往往有2人以上罹病;要延緩發病,建議平常可多運動刺激多巴胺分泌,飲食模式以地中海型式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和奶製品、橄欖油,肉類則以魚、海鮮為主,少吃紅肉。
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陸清松說,巴金森氏症潛伏期長達十年之久,發病徵兆包括肢體顫抖、僵硬、行動緩慢、步態不穩、面具臉等,一般人若有不明原因長期便秘、半夜做噩夢拳打腳踢、嗅覺不靈敏、成年憂鬱等,恐是疾病前兆,一旦同時存在,罹病風險高達6成,應小心警覺。
~~~~~~~~~~~~~~~~~~~~~~~~~~~~~~~~~~~~~~~~~~
低脂奶過量 易患柏金遜
低脂奶一向是怕肥人士的健康選擇,但波士頓的哈佛公共衞生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經常飲低脂奶者,比其他人更容易患柏金遜症。研究學者未能證實兩者的因果關係,但相信兩者有關聯。飲全脂奶者並沒有增加患柏金遜症的風險。學者猜測與低脂奶的乳清蛋白降低人體內尿酸水平有關,尿酸被視為有助預防柏金遜症。

日飲三份 風險增34%

研究學者分析了八萬一千名女士及四萬七千名男士長達廿五年的健康資料,當中一千多人患柏金遜症。學者分析他們日常攝取牛奶、忌廉、芝士、乳酪、雪糕、牛油及奶油的分量。結果發現,每日飲用至少三份低脂奶的人,比每日飲不多於一份的人,患柏金遜症風險增加三成四。

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部衰退疾病,年紀愈大,發病率愈高。本港六十歲或以上長者中,每千人有一人患病。由於腦部退化,患者的四肢活動能力受影響,包括手震、肌肉僵硬及行動不便。柏金遜症不能痊愈,只能靠藥物及物理治療紓緩病情。